近日,必胜客一杯售价19元的橙汁引发热议。有网友发现,该饮品的制作过程极为简单——店员将大瓶果粒橙直接倒入玻璃杯中,再加点冰块就完成了。而超市里一瓶450ml的果粒橙仅售3元,必胜客同款280ml的橙汁却卖出了19元的高价,单杯利润率近90%。
面对质疑,必胜客客服回应称,该橙汁饮品确实是用果粒橙制作,且点单页面明确标注主要原料为美汁源果粒橙橙汁饮料,明码标价,不存在虚假宣传。但这样的回应显然无法让消费者满意。
消费者不满的核心在于必胜客模糊宣传带来的心理落差。大多数消费者看到菜单中标注的“含纯正果汁”“含真实果肉”等字样,自然认为橙汁是鲜榨的,至少也应是经过特殊调配的。谁能想到,不过是把几块钱一瓶的果粒橙分装一下,价格就翻了好几倍。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包括商品的主要成分等。必胜客的行为在形式上似乎并无违规之处,但显然在打法律“擦边球”:一方面未直接宣称“鲜榨”以规避虚假宣传,另一方面又通过玩文字游戏制造认知偏差。
事实上,必胜客并非个例。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越来越多的餐厅使用“预制饮料”。前几日有网友爆料,在某人均消费上千元的高端粤菜馆点鲜榨玉米汁,服务员坚称是“现榨”,但一听顾客要求“不放糖”,就立刻露馅。此外,肯德基可乐、电影院饮品等都是“预制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