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搜索
今天:

媒体:汽车电池弹射需严守伦理底线 技术探索与公众安全并重

Sep 24, 2025 IDOPRESS

媒体:汽车电池弹射需严守伦理底线 技术探索与公众安全并重!近日,一段关于汽车电池在热失控时可以弹出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视频显示,9月19日,一辆车身贴着“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的汽车演示了一项技术,该技术能够在电池热失控时将电池抛出车身3到6米外,实现车电分离。视频声称,“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与均胜电子联合推出了这项电池弹射技术。

视频迅速引发争议,有人质疑这种技术是否安全。随后,均胜电子表示他们与“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没有合作开发协议。测试项目的亲历者、研发机构相关人员回应称,在研究过程中,团队发现特定结构设计为电池主动脱离车身提供了可能性,从而萌生了在极端情况下弹射电池来避免整车遭受更严重损害的设想。项目开发之初就确立了“不安全,不弹射”的核心原则。

客观来看,如果研发机构人员的说法属实,那么这项技术还是可以接受的。所谓“电池弹射技术”目前仅存在于实验室中,并没有信息显示近期有落地计划。从科学探索角度来说,这种实验有助于理解电池热失控机制、碰撞能量转移和逃生策略等,实验中的技术积累可以推动未来更安全、可控的设计,服务于公共安全。

只要该项研究严守伦理底线,类似技术即便将来想投入实用,也需要通过相关机构的严格评估,公众不必为此过多忧虑。但技术演示视频一旦传播到公众视野,就不再只是科研问题,而成为社会心理与价值观冲突的放大镜。公众的反应背后,可以看到对“技术黑箱”的不信任感,担心自己成为“被牺牲的第三方”,以及对厂商逐利动机的怀疑。

这也反映了公众的舆论监督需求,对于涉及公共安全的技术研发,人们希望有更透明的风险评估和社会对话。新能源车刚崛起不久,大量新探索和技术被应用其中,加之市场竞争激烈,这导致厂商在新技术应用取舍时比传统厂商要面对更多博弈和引诱。如不严守技术伦理与商业伦理,走上歪路的可能性很大,对此不得不防范。

像“电池弹射技术”这样的极端例子,公众很容易识别。但现实中,大量新技术可能存在公众安全隐患,而公众未必有鉴别能力。这就需要研发机构的严格自律以及监管部门的严谨履责来加以制衡。电池弹射技术虽体现了对新能源汽车事故场景的极端想象,但也警示了技术设计的伦理盲点。未来,车企在创新的同时,也需重视社会责任与公共安全,确保技术进步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减少负面影响。

快捷搜索

华南网(hn5.com.cn)是中国华南地区领先的新闻门户网站,聚焦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的时政、经济、民生、文化及旅游动态。每日更新权威报道、深度解读和实时热点,为用户提供全面、及时的新闻资讯服务,打造华南地区信息传播第一平台。

© 华南网(hn5.com.cn)